今天是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,欢迎光临本站 

学习心理

【阜阳心理咨询中心】为什么青春期孩子宁愿跟同学聊到深夜,也不愿跟你说一句话?根源在这

文字:[大][中][小]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5/9/3     浏览次数:    

 凌晨一点,我轻手轻脚走到儿子小宇的房门口,门缝里透出手机屏幕的微光,还能隐约听到他压低的笑声。我心里又气又慌 —— 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三周躲在房间和同学聊到深夜,可白天我问他 “学校发生了什么事”,他却只敷衍地说 “没什么”。

  作为一名心理博主,我接触过太多有同样困惑的家长:“孩子小时候什么都跟我说,怎么一到青春期,就把心门关上了?”“我主动找他聊天,他要么嗯啊应付,要么直接说‘你不懂’,反而跟同学能聊到忘乎所以。”

  其实,孩子不是故意疏远父母,而是青春期的他们,对 “理解” 的需求发生了变化。那些 “宁愿跟同学聊到深夜,也不愿跟你说一句话” 的背后,藏着三个家长很少察觉的根源。


【阜阳心理咨询中心】

  一、同学懂 “他的世界”,而你只懂 “你的道理”

  上周咨询时,15 岁的小诺(化名)跟我说:“我跟同学聊新出的动漫,我们能一起吐槽角色剧情,还能约着周末去漫展;可我跟妈妈说,她只会说‘动漫有什么好看的,不如多做两道题’。”

  小诺的话,戳中了很多青春期亲子沟通的痛点:孩子聊的是 “偶像的新专辑”“游戏里的战术”“同学间的小玩笑”,而父母接话的往往是 “别追星了,影响学习”“整天打游戏,能有什么出息”“别总跟同学瞎闹,把心思放学习上”。

  就像小宇,上周跟同学聊了一整晚的篮球比赛,第二天我问他 “昨晚跟谁聊呢,这么晚”,他刚说 “跟同学聊篮球”,我就忍不住说 “篮球能当饭吃吗?马上要月考了,还有心思聊这个”。话一出口,小宇就皱起眉头,转身回了房间,再也没跟我说一句话。

  青春期的孩子,正在构建自己的 “精神世界”,而这个世界里的 “语言”,是动漫、游戏、偶像、潮流…… 同学和他们处于同一个 “世界”,能听懂他们的 “语言”,能跟他们产生共鸣;而父母往往用 “成年人的视角” 去否定他们的世界,用 “道理” 代替 “倾听”。

  就像小诺说的:“我不是不想跟妈妈说,是跟她说了也没用,她根本不懂我在说什么,还会教育我一顿。跟同学聊就不一样,我们不用解释太多,对方就知道我在想什么。”


【阜阳心理咨询中心】

  二、同学给 “情绪出口”,而你总给 “解决方案”

  “我跟同学说‘这次数学考砸了,好难过’,同学会说‘我也考得不好,咱们下次一起加油’;可我跟爸爸说,他第一句话就是‘那你赶紧把错题整理了,再找老师补补课’。”14 岁的朵朵(化名)的话,说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。

  青春期的孩子,情绪波动很大,考试失利、和朋友闹矛盾、被老师批评,都会让他们感到委屈、焦虑、难过。这个时候,他们最需要的不是 “怎么解决问题”,而是 “有人能理解我的情绪”。

  可很多父母,总是下意识地把 “倾听” 变成 “解决问题”。孩子说 “难过”,父母说 “别难过,赶紧想办法”;孩子说 “焦虑”,父母说 “焦虑有什么用,不如行动起来”;孩子说 “不想上学”,父母说 “不上学你想干什么,将来能有什么出路”。

  就像我的一位来访者,她的女儿曾因为和最好的朋友闹矛盾,躲在房间里哭。她冲进房间,没有先安慰女儿,而是说 “不就是闹个矛盾吗,有什么好哭的?你主动跟她道歉,不就好了”。结果女儿哭得更凶了,还跟她说 “你根本不关心我”。

  父母总以为,帮孩子找到 “解决办法” 就是对他们好,却忘了,在情绪面前,“理解” 比 “解决” 更重要。孩子跟同学聊情绪,得到的是 “我懂你的难过”“我陪你一起面对” 的共情;而跟父母聊情绪,得到的却是 “你应该怎么做” 的要求。

  慢慢的,孩子就会发现:跟同学聊情绪,能得到安慰和支持;跟父母聊情绪,只会得到批评和要求。所以,他们宁愿跟同学聊到深夜,也不愿跟父母说一句话 —— 不是不想解决问题,是不想在情绪最脆弱的时候,还要被 “教育”。


【阜阳心理咨询中心】

  三、同学给 “平等尊重”,而你总用 “长辈权威”

  “我跟同学聊‘想染个浅色头发’,同学会说‘我觉得挺好看的,不过你要考虑一下学校让不让’;可我跟妈妈说,她直接说‘不行,学生就该有学生的样子,染头发像什么话’。”16 岁的小欣(化名)的话,点出了亲子沟通的另一个根源:尊重的缺失。

  青春期的孩子,开始有了 “自我意识”,他们渴望被当成 “成年人” 对待,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被尊重,而不是被父母用 “你还小,不懂事”“我是为了你好” 来否定。

  可很多父母,总是习惯用 “长辈权威” 去压制孩子的想法:孩子想穿自己喜欢的衣服,父母说 “太暴露了,不许穿”;孩子想周末跟同学去玩,父母说 “不行,在家好好学习”;孩子想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,父母说 “没用,不如把时间花在学习上”。

  就像小欣说的:“我跟同学聊想法,他们会跟我一起讨论,告诉我利弊,让我自己做决定;可跟妈妈说,她根本不听我解释,直接就否定我,还说‘我是你妈妈,我还能害你吗’。”

  父母的 “为你好”,在孩子眼里,变成了 “不尊重我”“不信任我”。而同学之间的相处,是平等的、互相尊重的,他们不会用 “权威” 压制对方,不会用 “经验” 否定对方,而是会站在平等的角度,一起讨论、一起思考。

  慢慢的,孩子就会觉得:跟同学在一起,自己是被尊重的、被信任的;跟父母在一起,自己永远是 “没长大的孩子”,自己的想法永远不值得被重视。所以,他们更愿意跟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,而不是跟父母。

  写在最后:想走进孩子的心,先 “蹲下来” 听他说

  很多父母都在抱怨 “孩子不跟自己说话”,却忘了问自己:“我有没有试着走进孩子的世界?有没有认真听孩子的情绪?有没有尊重孩子的想法?”

  青春期不是 “叛逆期”,而是孩子 “寻找自我” 的时期。他们不是故意疏远父母,而是在这个时期,他们对 “理解”“共情”“尊重” 的需求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。

  如果父母能试着:在孩子聊动漫、游戏时,不说 “没用”,而是问 “这个角色有什么特别的吗”;在孩子情绪低落时,不说 “别难过”,而是说 “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,我陪你一会儿”;在孩子有想法时,不说 “不行”,而是说 “你能跟我说说你的想法吗”。

  慢慢的,孩子就会发现:原来爸爸妈妈也能懂我,也能尊重我,也能理解我的情绪。到那时,他们自然会愿意跟你分享,而不是宁愿跟同学聊到深夜,也不愿跟你说一句话。

  愿每个父母都能 “蹲下来”,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,用孩子的语言去沟通,让青春期的孩子,依然愿意把心门向你敞开。

返回上一步
打印此页
189-0058-2028
浏览手机站